• <s id="q0oyq"><dd id="q0oyq"></dd></s>
    <center id="q0oyq"><table id="q0oyq"></table></center>
    <center id="q0oyq"><object id="q0oyq"></object></center><dl id="q0oyq"></dl>
    <dl id="q0oyq"></dl>
    <input id="q0oyq"><dd id="q0oyq"></dd></input>
    加急見刊
    主頁 > 學術期刊 > 第四紀研究 > 第四紀研究投稿要求

    第四紀研究投稿要求

    2024-11-9 10:30:00

    第四紀研究雜志投稿須知: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簡練。論文必須包括:1)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郵政編碼;2)文首的中文摘要(約200字)及主題詞;3)首頁地腳處的第一作者簡介(姓名、性別、年齡、職稱、從事專業和E-mail地址)、資助來源(注明批準號);4)文末的參考文獻;5)英文摘要約500字,包括:研究地區,研究對象或內容(什么樣品等)和研究方法,以及所得的詳細研究結果(主要的數據結果),研究結論。中、英文摘要內容和相關數據并應與正文所得結果一致,尤其是在文章中沒有得到或敘述的數據或結果在摘要中不要出現(中、英文摘要內容和相關數據請與正文一致)。

    2、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20000字。文中的計量單位一律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非許用單位符號務必換算成許用單位符號。有關地層名稱和地質時代,須按全國地層委員會《中國地層指南》的規定處理。外國人名用原文全稱。本國地名以地圖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省地圖集》為準,外國地名按《世界地名譯名手冊》,手冊上查不到的請加注原文。

    3、文稿請盡可能使用電子文本,其中外文字母,符號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的字母、字符和符號,其位置高低應區別明顯,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號請在第一次出現時用鉛筆注明。

    4、正文中的各級標題一律左起頂格寫,層次劃分形式用:1;1.1;1.1.1等表示,后邊空一字距再寫標題。引言和結論也按序編號。

    5、文稿中的圖、表應放在第一次提到該圖、表的自然段末,附圖切勿過大或過多。圖、表名應附相應的英文名。附圖力求簡明清晰,墨色要黑,線條要勻,圖中文字、符號、縱橫坐標必須寫清,并與正文一致。凡涉及國界線的圖件必須繪制在地圖出版社公開出版的最新地理底圖上。柱狀圖應標明深度,剖面圖應標明方向和深度。彩色圖版原則上不超過3幅,長×寬不超過25cm×17cm。照片要求圖像清晰,層次分明。文稿中須留出插圖與表的位置。

    6、本刊參考文獻選用順序編碼制,按文中出現先后順序連續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過的并發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獻;未公開發表的資料或寫作成果,應征得有關方面同意,以腳注方式順序標明。在正文中引用文獻的序號應置于方括號中,引文如寫作者,序號應置于作者姓名的右上方;如引用文獻序號作為文句中的組成部分,則不作角標標示;如文獻未寫作者姓名,其序號應置于引文中適當位置的右上方。要求正文中的參考文獻序號與文末的參考文獻序號一致。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如下:1)專著:作者(或編者).書名.版次(第一版不著錄).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本文參考頁碼;2)文集:作者.題目.見(In):編者.文集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頁碼;3)連續出版物(中文文獻或期刊要按原文寫成英文附在其后):作者.題目.期刊名(外文刊名寫全稱,斜體),出版年,卷號(期號):起止頁碼。參考文獻中的作者、編者、譯者不超過3人時全部寫出,超過者只寫前3名,后加“等”或“etal.”,人名之間用“,”分開;外文作者或編者書寫時,姓前名后,名用縮寫,不加縮寫點;外文書名、文集名中的實詞第一個字母均大寫;文集和連續出版物中的題目,除篇首第一個字母、地名、專有名詞外,其余均小寫。文末參考文獻中文需要中英文對照,必須按原發期刊英文形式標注(包括中文文獻中的英文作者姓名、英文題目、英文期刊名等),原發刊物不含英文題目,注意翻譯正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椒县| 浙江省| 苏州市| 漾濞| 三门县| 句容市| 溧阳市| 周宁县| 驻马店市| 浦江县| 南宫市| 贡觉县| 长沙县| 南和县| 长垣县| 河曲县| 奉节县| 扶风县| 唐海县| 建始县| 义马市| 手游| 白城市| 襄汾县| 忻城县| 井冈山市| 佛山市| 石台县| 威远县| 武平县| 黔西| 海林市| 锦屏县| 兴仁县| 金川县| 吉首市| 谢通门县| 奉化市| 宝应县| 贵州省| 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