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縱橫投稿要求
2024-11-9 10:30:00
文化縱橫雜志投稿須知:
1、《文化縱橫》本刊要求作者有嚴謹的學風和樸實的文風,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討論。凡采用他人學說,必須加注說明。
2、《文化縱橫》不要超過10000字為宜,精粹的短篇,尤為歡迎。
3、《文化縱橫》請作者將稿件(用WORD格式)發(fā)送到下面給出的征文信箱中。
4、凡來稿請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5、為規(guī)范排版,請作者在上傳修改稿時嚴格按以下要求:
一、標題
(一)若文章只有一級標題,則不加序號。
(二)若文章有兩級以上標題,則一級標題為“一、” “二、” “三、”……,二級標題為“(一)” “(二)” “(三)”……,三級標題為“1.” “2.” “3.”……其中,一級標題,前后各空一行;二、三級標題,段前空一行,段后不空行。有括號的標題不要出現頓號。
如:
一、“城鄉(xiāng)社會”的地方差異
“城鄉(xiāng)社會”以“地方”為單位,而各個地方的城市和周圍鄉(xiāng)村凝聚在一起的機制、程度和結構狀態(tài)都有所不同,因此形成了城鄉(xiāng)關系在不同地域的差異性。
(一)地方獨特性造成的差異
地理環(huán)境對于一個地方的城鄉(xiāng)關系影響很大。歷史上,南方山區(qū)和水鄉(xiāng)的人們更加依賴于市場,因而形成了以集市為中心的區(qū)域社會;而北方平原地區(qū)的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因而形成了較強的村落認同。所以在民國時期和建國初期,南方的基層政府是鄉(xiāng)政府,而北方是村政府。又比如,在農業(yè)生產方式高度依賴家庭經營的北方地區(qū),人口外流就比貿易發(fā)達的南方少,鄉(xiāng)村經濟抗拒城市化沖擊的能力也比較強。地理環(huán)境是一個十分基礎性的變量,它會通過下面諸多變量曲折地影響到城鄉(xiāng)關系。
二、數字
(一)除特殊情況,如兩個、一雙等,其余皆用阿拉伯數字。
(二)所有年代一律統(tǒng)一使用“20世紀80年代”的表述方式。除以下特殊情況:20世紀二、三十年代。
三、正文標點
(1)正文中所有標點符號,一律使用中文標點,如福山(Francis Fukuyama)。這里的括號統(tǒng)一使用中文括號。
(2)注釋中標點符號,則根據中英文注釋,分別使用中英文標點符號。
如:趙景深:《文壇憶舊》,北新書局1948年版,第43頁。
Paul Nightingal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Invisible Infrastructure and the Un-social Construction of Predictability: The Overlooked Fixed Costs of Useful Research,” Research Policy, vol. 33, no. 2 (2004), pp. 1259~1284.
四、作者姓名若是兩個字,則中間加空格。如:李 林。
五、圖注結尾處原則上不加標點符號。如:丞相因其權柄之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皇帝的對立面
六、注釋規(guī)范
1、文獻引證方式采用注釋體例。采用尾注形式,并用1,2,……標識。
在正文中,注釋號一律放在標點符號之后。如:郡縣官僚與上述朝廷官僚,均接受丞相的領導。1
在注釋中,序號與注釋之間空一格,如:1 趙景深:《文壇憶舊》,北新書局1948 年版,第43頁。
2、中文著作類文獻(專著、編著、譯著)采用如下格式:
趙景深:《文壇憶舊》,北新書局1948 年版,第43頁。
謝興堯整理:《榮慶日記》,西北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176頁。(注意:數字之間用~連接)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fā)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25 頁。
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譚汝謙、林啟彥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頁。
3、中文析出文獻
杜威·佛克馬:《走向新世界主義》,載王寧、薛曉源編:《全球化與后殖民批評》,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266 頁。
4、中文論文、報刊文章、博士論文
何齡修:《讀顧誠〈南明史〉》,載《中國史研究》1998 年第3 期。
李眉:《李劼人軼事》,載《四川工人日報》1986 年8 月22 日。
方明東:《羅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論文2000年,第67頁。
5、英文專著
Peter Brooks, Troubling Confessions: Speaking Guilt in Law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pp. 48~50.
6、英文論文
Paul Nightingal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Invisible Infrastructure and the Un-social Construction of Predictability: The Overlooked Fixed Costs of Useful Research,” Research Policy, vol. 33, no. 2 (2004), pp. 1259~1284.
七、其余文獻參考《中國社會科學》編輯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