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id="q0oyq"><dd id="q0oyq"></dd></s>
    <center id="q0oyq"><table id="q0oyq"></table></center>
    <center id="q0oyq"><object id="q0oyq"></object></center><dl id="q0oyq"></dl>
    <dl id="q0oyq"></dl>
    <input id="q0oyq"><dd id="q0oyq"></dd></input>
    加急見刊
    主頁 > 學術期刊 > 中國典籍與文化 > 中國典籍與文化投稿要求

    中國典籍與文化投稿要求

    2024-11-9 10:30:00

    中國典籍與文化雜志投稿須知:

    1、中國典籍與文化來稿請以Word文檔打印紙本,同時提供電子文檔。

    2、中國典籍與文化隨文提供內容摘要(200字)、關鍵詞(2—4個)和英譯標題,并附作者簡介(50字)和聯絡信息。

    3、來稿正文請按“1、(一)、:1、(1)”的序號設置層次,其中“1、”以下的章節段落的標題不單獨占一行;文稿層次較少時可略去“(一)”這一層次;段內分項的可用①②③等表示。如:1、XXXX(一)XXXX1、XXXX(1)XXXX。①XXX;②XXX;③XXX。

    4、來稿中的注釋,請采用頁下注、每頁各自編號,注號置于句末的標點符號之前,如:孔子已有“六藝”之說①,“……將邊界查明來奏”①。但引文前有冒號者,句號在引號內,則注號置于引號之外,如:《釋名》云:“經者,徑也,常典也。”①?。

    5、注釋文字標引文獻的具體格式規定如下:1、著作類:著作者《書名》,出版單位,XXXX年,頁X至X。又:著作者《書名》卷X,XXXX年XXX本。著作者、書名之間不加冒號、逗號或“著”、“撰”字樣。例:①郭紹虞《宋詩話考》,中華書局,1979年,頁75。②[清]張裕釗《濂亭文集》卷四,清光緒八年查氏木漸齋刊本2、古代文獻著作者前需括注朝代,書名、篇章名后,可標示所屬叢書名;書名加篇名者,書名與篇名之間,如有卷次,加卷次。例:①[清]劉文淇《左傳舊疏考正?自序》,《清經解續編》卷七四七,上海書店,1988年,頁881。②《舊唐書》卷七三《顏師古傳》,中華書局,1975年,頁25943、雜志類:著作者《論文名》,《期刊名》X年X期,頁X至X。又:著作者《論文名》,《期刊名》X卷X號,頁X至X。例:①袁行霈《〈新編新注十三經〉芻議》,《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頁7。②池田秀三著、金培懿譯《韋昭之經學—尤以禮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3期,頁141-1554、西文書名與雜志名均用斜體,文章名加引號。日文、韓文參考中文樣式。例:①AdDudink,“TheChineseChristianBooksoftheFormerBeitangLibrary”,Sino-WesternCulturalRelationsJournalXXVI(2004),pp.46-59.5、同一篇文章中,重復出現的文獻標注出處只列著作、論文名和頁碼即可,重復出現的注釋不用“上同”簡略。。

    6、圖表按先后順序編號,在文中應有相應文字說明,如見圖X,見表X。。

    7、數字用法:1、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用阿拉伯數字,如18世紀50年代2、中國清代和清代以前的歷史紀年、其他國家民族的非公歷紀年,用中文數字表示,且需用阿拉伯數字括注公歷。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前722),清咸豐十年(1860),日本慶應三年(1867)3、中文古籍卷數均用中文數字表示,如作卷三四一,不作三百四十一,葉(頁)數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水| 陆河县| 社会| 宁明县| 东光县| 博白县| 盐源县| 安化县| 秭归县| 龙游县| 交口县| 依安县| 墨竹工卡县| 南城县| 古丈县| 遂昌县| 华池县| 故城县| 沈丘县| 甘孜| 平南县| 阳山县| 乳山市| 日照市| 丰县| 兴海县| 金沙县| 徐水县| 固始县| 汤原县| 嘉鱼县| 瓮安县| 叶城县| 三河市| 本溪市| 大埔县| 三门峡市| 成武县| 台北市| 利川市| 朝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