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新聞界審稿周期是多久?
2024-11-9 10:30:00
國際新聞界審稿周期為1-3個月。
《國際新聞界》(ChineseJournalofJournalism&Communication,CJJC)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新聞傳播學綜合性學術月刊,刊載國內外新聞傳播學各領域理論和應用研究的原創性成果。本刊為新聞傳播學科唯一的國家社科基金首批資助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新聞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之一。本刊對來稿實行同行專家匿名審稿制度,堅持學術質量第一,致力于學術自由與創新的追求,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瞄準國際學科前沿,繼續保持國內一流水平,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使《國際新聞界》成為真正的國際性學術期刊。
1961年4月25日,《國際新聞界簡報》第1號創刊,至1965年12月共出版24期。創刊號注明“內部教學參考資料請勿外傳”,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編輯,主要介紹國際新聞界的動態和有關資料。創辦時雖然只是內部刊物,但在中國隔絕于世的特殊情境中,它開啟了一扇窺見外部世界的窗口。其中1964年9月25日至1965年9月25日期間,因本刊人員參加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停刊一年。此次復刊為了讀者查閱方便,特將本刊第1號至22號所載的全部內容,分類編成目錄索引,附于該期末尾。中斷期間,國際新聞界發生的重要事件,仍予補譯刊登。“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歷經停、分、合的磨難,本刊在“文革”期間停刊。
1979年5月,《國際新聞界》恢復出版,刊載內容主要包括國際新聞界動態、報刊宣傳述評、新聞理論、新聞業務、報刊史、新聞教育、新聞事業、新技術等,約兩月出版一期,總字數約五萬字。這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學研究的恢復和重建、傳播學的引進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中國人民大學和其他新聞教育、研究單位老一代新聞傳播學者們,為本刊的發展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1981年3月11日,《國際新聞界》經教育部批準,自該日起公開發行。本刊此時的刊載內容擴展為國際新聞界動態、外國報刊宣傳述、新聞理論、新聞業務(新聞采訪與寫作、編輯、評論、新聞攝影、廣播、電視、廣告、報業管理等)、新聞事業史、新聞教育、新聞事業、新技術等,每三月出版一期,十六開本,64頁左右,約10萬字。
1995年至2006年期間,《國際新聞界》主要是以介紹國際新聞傳播事業發展概況為主的學術性刊物,集學術性、新聞性于一體,探討新聞傳播前沿課題,提供世界傳媒發展的最新動態,介紹叱咤風云的國際新聞界人物,探討國際傳播中的最新熱點問題和重大新聞事件。
1999年開始,《國際新聞界》正式實行來稿同行專家匿名審稿制度。評審委員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新聞界》特邀編委及校外專家組成。1999年本刊被評為全國新聞核心期刊,同年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本刊的“本期話題”欄目曾獲全國學術期刊金獎。
2005年第5期起,《國際新聞界》不再只刊登外國以及涉及外國與中國關系的稿件,而是以國內外新聞傳播學各研究領域(包括新聞傳播業務)的學理研究為主,綜合體現本學科的學術志趣和發展趨勢。
2006年開始,《國際新聞界》又由雙月刊改版為月刊,研究內容包括新聞傳播史論、大眾傳播業界、廣播影視、編輯出版、廣告、公共關系和傳媒經濟的各種理論與實踐問題、網絡信息傳播、傳播科技的各種現象和問題,以及與傳播相關的跨學科領域的研究,成為“大傳播”所有領域的各種研究課題的探討空間和研究成果發表的園地。
2010年第4期開始,本刊的網站和在線投稿審稿系統開通,初步實現投稿和審稿的數字化管理。同期本刊對注釋與文獻進行中英對照的改版,加強了本刊的國際化程度,也為外國學者了解中國的新聞傳播研究的基本文獻提供了一扇窗口。
2013年第1期開始,本刊在國內新聞傳播學期刊中首次采用國際學術期刊通行的16開版本。同年8月,本刊新網站和新遠程投稿和編輯系統啟用,全面實現投稿和編輯的數字化管理。
2014年,《國際新聞界》開通并運營官方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已在《國際新聞界》紙刊上正式發表的學術論文。
2020年,《國際新聞界》主辦了“可以聽的論文”系列線上講座,邀請曾在《國際新聞界》上發表論文的作者,講述自己的研究以及研究背后的故事,與諸位讀者相聚云端,反響熱烈。同年,《國際新聞界》入駐嗶哩嗶哩網站,運營“國際新聞界_學術講座”的官方賬號,發布國際新聞界編輯部參與舉辦的學術講座視頻,與時俱進地為廣大讀者提供了形式豐富、獲取便捷的豐厚學術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