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科普怎么發表才有意義?
2019年出臺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提出,建立鼓勵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健康促進與教育的激勵約束機制,將健康促進與教育工作納入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績效考核,納入醫務人員職稱評定和績效考核。今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疾控局決定聯合開展“全民健康素養提升三年行動”,并提出要求讓更多醫療衛生人員享受到績效考核、課題申報、職稱晉升、評優評先等制度保障,更愿意投身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
隨著“科普中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醫務人員投身到科普工作中,那么普通醫人員該如何參與科普了?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科普了?
小編推薦醫務人員可以投稿科普作品到《家庭保健報》!
《家庭保健報》除了出版紙質報刊外,還擁有多元化的科普傳播方式,切合時代發展的腳步,作者投稿的科普文章,報社都會同步編輯、制作成科普音頻、科普視頻,在紙媒訂閱量日益減少的情況下,新媒體的科普傳播方式更合時代的發展,《家庭保健報》同時結合各類搜索引擎、新媒體平臺同步推動科普宣傳工作,進一步增加作者科普作品的閱讀量、傳播次數。只有讀者能讀到的科普,才是真正有用的科普!
《家庭保健報》1986年創刊,國內刊號CN23-0022,隸屬于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是專業的醫療保健類報紙,曾獲全國十佳衛生報紙、全國百家優報刊等多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