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學審稿周期是多久?
2024-11-9 10:30:00
中國藥學審稿周期為1-3個月。
《中國藥學雜志》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藥學會主辦的綜合性藥學學術期刊,前身為《藥學通報》,在合并了中國藥學會北京分會主辦的《北華藥訊》、濟南分會主辦的《藥學學習》和南京分會主辦的《南京藥訊》的基礎上,于1953年1月在北京創刊的,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第一本藥學領域的專業性學術期刊。1960年6月曾因三年自然災害???1963年4月復刊。1966年9月又因“文化大革命”再度???978年7月第二次復刊。1989年《藥學通報》更名為《中國藥學雜志》。2009年6月8日成立了《中國藥學雜志》社有限公司。1953年創刊即為月刊,2005年起改版為半月刊?!吨袊帉W雜志》現任主編為中國藥學會名譽理事長桑國衛院士、陳凱先院士。
創刊伊始,本刊即確定了“以宣傳政策法令、交流藥學工作中的經驗心得及介紹先進的蘇聯藥學作為刊物的中心內容”的報道方向;以“配合今后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并達到藥學知識普及提高的目的”的辦刊宗旨。歷經幾十年的發展與積累,確定了本刊“反映我國藥學各學科進展和動態”的辦刊宗旨,“新、全、實、活”的辦刊理念,“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發展目標。
在創刊之初,本刊只有經驗介紹、技術交流等兩三個欄目,70年來,歷經十余次大的調整和不斷完善,并結合國家與醫藥行業的發展適時增減,形成現有欄目,設有院士筆談、專家筆談、綜述、論著(內容包括:生物技術、中藥及天然藥物、藥理、藥劑、臨床藥學、藥品質量及檢驗、藥物化學)、重大新藥創制、藥物與臨床、新藥述評、藥學史、藥學人物、藥事管理、學術討論、科研簡報、知識介紹、讀者園地等,基本涵蓋了藥學研究各領域。
70年來,本刊刊出了大量國內藥學科技工作者的最新科研成果,涉及重大發現的首報,重要成果的推廣。所刊出的文章在藥學各領域影響廣泛,一直保持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豐富的信息量,擁有了許多在藥學界有影響的忠實讀者和作者,影響和帶動了一批藥學科技期刊的創辦和發展。培養造就了一大批藥學界優秀人才和編輯出版人員。
期刊的社會影響力和認知度及各項指標在同類刊物中始終名列前茅。本刊曾被美國工程索引(Ei)收錄;現被美國《化學文摘(網絡版)》(CA)、荷蘭《醫學文摘》(EM)、美國《國際藥學文摘》(IPA),《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數據庫》(JSTCh)、《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系列文獻》(RSC)、荷蘭《斯高帕斯數據庫》(Scopus),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UPD)等國際著名數據庫收錄;同時被國內知名的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統計刊源、《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生物文摘》和中國生物學文獻數據庫及《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收錄;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及統計源、《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文摘源期刊等;在第四屆《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武大版)(2015-2016)》被評為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A+)。入選歷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創刊70年來,本刊多次榮獲國家和有關部委獎勵,1992年獲“北京優秀科技期刊全優期刊”;連續三次獲得“中國科協優秀學術期刊一等獎”(1992年,1997年,2000年);連續兩次獲得“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1992,1997年,由國家科委、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署聯合頒發);連續三屆榮獲新聞出版總署設立的“國家期刊獎”(1999年,2003年,2005年);2001年入選新聞出版總署設立的“中國期刊方陣雙高期刊”(雙高: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2006、2007年獲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稱號;兩次榮獲“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2008年,2011年),2014年獲“第3屆中國精品科技期,即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F5000)項目來源期刊”;2009年獲“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期刊”稱號;連續三年獲“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2012-2014年);連續兩年獲得中國科協自然科學基礎性、高科技學術期刊經費資助(2000年,2001年);連續8年獲得中國科協精品期刊工程項目資助(2006-2015年);2015年獲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第四期項目TOP50;2019年入選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本站主要從事期刊訂閱及增值電信業務中的信息服務業務(互聯網信息服務),并非《中國藥學雜志》官方網站。辦理業務請聯系雜志社。